景觀設計(一)

景觀設計(一)

一、課程基本資訊

課程名稱

景觀設計(一)

開課單位

景觀系

開課年級

大一上

修課人數

63

學分數

3

必/選修

V必修  □選修

是否辦理保險

V是    □否

是否配置教學助理

V是    □否

每學期服務次數

1次

服務單位如何擇定

□學生V教師□學校安排

每次服務時數

於山上的服務時數:8hr*3日=24小時(以上)

下山後折頁與繪本製作:2周*(8hr/周)=16小時(以上)

服務時段

V課堂  V課餘時間

是否要求進行服務

V是 □否(自由決定參加與否)

是否有固定服務時間

V是    □否

二、課程目標

一、促成自身反省與生命成長的服務學習

環境專業的服務學習進行方式甚多,皆不外乎以「社區環境」為基礎,以「社區居民」為對象,以不同的工具為媒介,讓居民「看見」:看見社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看見記憶、印象與想像,看見不同社群的需求,更看見居民自身參與於公共事務。同時,同學也在過程中看見自身的反省與生命的成長。

1.    培養尊重不同文化與族群的態度

2.    學習原住民判讀環境,並根據不同需求選擇、運用環境的智慧

3.    經由日常生活了解生存所需的活動與空間需求

二、為部落留下生活與空間經驗的紀錄

本計劃將協助部落進行部落生活地圖以及獵人地圖等與生活空間相關主題的文本,供部落後續深入發展

三、課程內容

由於部落居民忙於工作,因此許多空間和生活經驗都沒能加以記錄,使得相關網路上僅有觀光客的經驗,而部落眾多居民個人的觀點付諸闕如。當都市人只能「選購」建設公司、設計師所歸化設計的產品時,山上許多「小人物」、「老人家」由生命經歷中所獲得的知識實不容忽視,特別是與自然山林最為親近的原住民,其判讀環境、營造空間的考慮、其日常生活、工作與空間的關係實在值得加以記錄與學習。因此本系將帶一年及學生進入部落進行觀察記錄和訪談,以便製作相關文件、資料,為部落留下記錄。

四、教學策略

整合景觀設計、圖學、植物學與環境體驗,於上山前給予學生相關專業教學訓練

 

五、各階段工作及各週流程

準備

11/08-25準備

1.  尊重不同文化與族群的態度

2.  資料搜集與分析:了解斯馬庫斯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了解部落的歷史、文化與未來展望(學生上山前找資料,進部落後部落老師說明與討論)

服務

11/25-28上山服務

3.  資料蒐集:

A       部落分享晚會:學生與部落長老、小朋友相見,報告她們對部落的了解,與長老、村民討論生活與空間的關係、空間營造上的考量

B        探訪部落紀錄、分析有趣的活動與空間:三位同學一組,與小朋友回家參與日常活動並訪問至少與一位村民,學到別人所不知道的事,以便寫一篇與空間有關,有文有圖具有說明性的專題報導(不同人物的生活路徑、領域與感受、工作空間的關係、不同季節的生活與活動、過往的生活與空間…)

C        部落的一天訪談觀察訪談,農作栽培養育(種什麼、何時何地、如何、為什麼;觀察紀錄相關資材、設施、設備、空間、動線與農作活動的關係

4.  繪製大圖,以便與部落長老討論確認,為部落摺頁資料預做準備

11/29-12/5:資料整理與摺頁、繪本或手冊初稿製作

12/6-12/12:摺頁、繪本或手冊完稿製作與寄發

反省

11/27反思:

A       調查資料的整理分析,以及個人經驗與反思的整理

B        初步成果發表會部落發表:資料更正與議題討論

5.  :

 

慶賀

11/28慶賀

星空下與部落的營火晚會

六、合作機構

新竹縣尖石鄉泰雅爾司馬庫斯部落發展協會

七、評量方式

1. 部落服務與參與:是否積極參與部落的活動

2. 日誌:是否認真記錄所見所學,並進行反思

3. 每日小組討論:是否積極參與討論與反思

4. 是否積極參與團隊調查、訪談工作,是否具有分析能力、是否積極參與討論

5. 大圖、摺頁或繪本製作:

n 是否盡心製作大圖、摺頁或繪本

n 大圖、摺頁或繪本品質

評量項目

團隊合作*

調查分析能力

與服務對象的溝通互動

設計成果

邏輯性、適切性、與空間掌握、創意

表現法

圖、模型、口頭說明品質

20%

20%

20%

20%

20%

八、如對上述課程有疑問者,可諮詢下列人員

張華蓀 0910-2100-22

九、備註

 

Clos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