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議題:目前的鐵板並沒有路名,對於要發展觀光的鐵板,無疑是對觀光客不友善。要尋找一個景點,僅能憑門牌號碼來認,而當地的門牌號碼並無依規律來排,觀光客很難憑一己之身找到正確位置,往往都要問當地人。因此鐵板村民希望我們能為鐵板村命名,好發展觀光。 a.初步調查與修改 圖面資料為兩三年前的資料,到達當地後,發現空間上有不少的變化,諸如:房屋拆除、新建等,抵達當地後,便立即進行訪談、空間調查,以便修改圖面資料。為了能更深入的了解不同街道所發生的不同歷史,我們將整個鐵板劃分成幾大區,進行更深入的訪談,並期能盡可能訪問到每個居民 b.確認未完成圖面資訊 經過初步修改後,統整出資料不足部分,再進行調查,以利修改。 c.彙整大圖基本資訊 修改完房屋資訊,開始進行大圖基本資訊的彙整與討論,統整出該上色的區域,例如;房屋、街道及菜圃等,並決定將街道與開放空間皆塗上黃色,以表達出發展潛力,黃色空間越大越有潛力;而房屋也將由不同色卡表現不同的性質,像是藍色代表新水泥房、橘色代表傳統閩東式房屋…… d.整理家互訪談資料,並將內容加入底圖 為了讓大圖與居民產生互動性,我們將房屋的色卡設計為可掀式,未掀起前,色卡上寫了住戶的號碼及姓氏,掀起後裡面則寫了住戶對鐵板的願景。因此我們將訪問到的資訊擷取後,取出其中精彩部分,寫於紙卡上。 設計過程 a.空間調查與家戶訪談 配合大圖組的資料更新以及仁愛市場的議題發想,先進行空間調查與家戶訪談,範圍鎖定鐵板社區的上街,盡可能訪問到每個居民 b.設想空間改善議題並與居民討論 1.入口意象:鐵板印象 2.社區的動線:市場→寶地→經國公園→神榕→天后宮→海 3.居民生活交流空間 4.遊客停留,聚集點 5.風水寶地的利用:半戶外與戶外 6.市場與故事館的連結 7.公車動線引導:北海坑道→鐵板→鐵堡→津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