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設計(二)
一、課程基本資訊 | |||||||||||||||||||||||||||||||||
課程名稱 | 景觀設計(二) | 開課單位 | 景觀系 | ||||||||||||||||||||||||||||||
開課年級 | 大一 | 修課人數 | 63 | ||||||||||||||||||||||||||||||
學分數 | 3 | 必/選修 | V必修 □選修 | ||||||||||||||||||||||||||||||
是否辦理保險 | V是 □否 | 是否配置教學助理 | V是 □否 | ||||||||||||||||||||||||||||||
每學期服務次數 | 全學期的15週設計課均用以服務社區 1. 其中第一、二週各有五天的密集調查:80小時 2. 另有七次全天的社區參與討論:56小時 3. 其他設計課以及課於時間則是在校為社區參與的資料作準備 以進入社區、與社區互動的時間計算,每位學生服務時數為136小時 | 服務單位如何擇定 | □學生V教師□學校安排 | ||||||||||||||||||||||||||||||
每次服務時數 | 服務時段 | V課堂 V課餘時間 | |||||||||||||||||||||||||||||||
是否要求進行服務 | V是 □否(自由決定參加與否) | 是否有固定服務時間 | □是 V否 | ||||||||||||||||||||||||||||||
二、課程目標 | |||||||||||||||||||||||||||||||||
一、促成自身反省與生命成長的服務學習 環境專業的服務學習進行方式甚多,皆不外乎以「社區環境」為基礎,以「社區居民」為對象,以不同的工具為媒介,讓居民「看見」:看見社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看見記憶、印象與想像,看見不同社群的需求,更看見居民自身參與於公共事務。同時,同學也在過程中看見自身的反省與生命的成長。 二、為社區留下生活與空間經驗的紀錄,經由參與式設計為社區培力,並改善社區空間 | |||||||||||||||||||||||||||||||||
三、課程內容 | |||||||||||||||||||||||||||||||||
以一整個學期的時間,帶領學生深入調查社區的生活與生活空間的關係、以民眾參與的方式了解聚落居民的願望與困擾,由之發現問題、與村民一同思考解決方案而後發展設計。最後將選擇可立即改善之處,全班動手施工來完成空間改善的行動。 | |||||||||||||||||||||||||||||||||
四、教學策略 | |||||||||||||||||||||||||||||||||
設計課主要扮演帶領學生實際面對問題,綜合理論與操作技巧,進行問題分析詮釋與回應的角色;環境體驗課主要提供操作方法與技巧上的教學。景觀學概論則主要扮演提領學生思考自然、人文環境議題,了解空間、環境設計設計考慮面向的與相關知識的基礎知識 在課程時間安排上:將景觀植物學、環境體驗集中排課於星期五整天、設計課排課於星期一整天、景觀學概論則排在星期二,這樣排課是為了可以確保星期五到星期二均為本系跨科整合主要課程,因而可以利用週末形成四到五天,連續進社區進行聯合教學的機會。 | |||||||||||||||||||||||||||||||||
五、各階段工作及各週流程 | |||||||||||||||||||||||||||||||||
準備 | 1/29-2/14 | 1、訪談、調查,讓社區居民初步表達其目前的困擾與願望。 2、經由三到四次的參與式設計過程,釐清其需求,並提供初步的解決方案與居民進行討論。 3、接著找出幾個較立即可行的方案,讓學生群策群力的加以實踐,由空間改善之過程,增加社區居民的能動性與凝聚力。 4、最後將針對幾個社區空間進行較細緻的設計,提供居民逐年申請經費改善環境的參考。 | |||||||||||||||||||||||||||||||
服務 | 2/15-6/18 | 訪談、調查,讓社區居民初步表達其目前的困擾與願望。 n2/15 帶領學生進行社區與學校初勘 n2/19 第一次工作坊:與學校、社區進行第一次互動,與參與這建立關係,並以大地圖和遊戲的方式與全校師生、社區居民互動,初步了解參與者對於空間的想法 n2/20-28 進行學校與社區人文、自然環境調查與訪談 5、經由六次的參與式設計過程,釐清社區居民與學校師生的需求,並提供初步的解決方案與居民進行討論。 n3/3上午 第二次工作坊─讓社區重新認識自己工作坊:整理調查與分析資料,讓居民不但能理解彼此對社區的認識,也有機會接觸到外來者所看到與理解的社區,藉此比對促進雙方對社區環境、特色、問題與機會的對話,釐清觀點與認知、開啟新的可能性。 n3/3 下午 第三次工作坊─社區學校意見討論工作坊:本工作坊的目的是在確認釐清不同觀點後,針對希望改善之空間和議題進行初步的意見蒐集,以便後續擬定統一的問卷、進行有系統的調查與分析。做法是分組與社區居民、老師和各班同學討論並調查她們喜歡與不喜歡的空間、她們最希望能增加的空間。工作坊結束後,根據調查訪談資料進行分析與討論後擬定問卷題目。 n3/17第四次工作坊─改善空間優先次序討論工作坊:本工作坊的目的在於以統一的問卷做有系統的調查案討論,以便取得具有代表性的資料進行後續分析。做法是分組向社區、老師以及全校各班報告第三次工作坊的排序結果,並深入討論其中原因後,進行問卷調查。 n3/20,21 第五次工作坊─換鞋工作坊:本工作坊的目的在於讓參與者在考慮他者需求和多元面向後,重新考慮最優先處理的空間議題。3/20選擇中高年段的兩班,說明第四次工作坊問卷結果中老師、以及各年段、性別之同學的需求、考慮面向與願望排序。而後以活動帶領站在其他角色思考,然後進行重新排序。3/21雨霄裡老師討論第四次工作坊的結果以及3/20學生換鞋後的思考,並帶領老師們重新思考她們的優先改善問題的排序並擬定最優先進行改善設計方案的四個基地。 n3/22-4/20 於學校進行設計構想討論與發展 n4/21:第六次工作坊─設計構想討論工作坊:與學校師生針對3/21選出之空間議題,就初步構想進行意見交流,了解參與者對不同方案的態度、可行不可行以及優缺點,作為後續設計的參考。 n4/21-5/18 設計發展 n5/19第七次工作坊─設計成果討論工作坊:與金城社區居民針對各地點所發展出的方案進行意見交流,了解參與者對不同方案的態度、可行不可行以及優缺點,作為後續設計的參考。 6、選擇可立即改善之地點進行實質空間改善 n5/20-6/17 與社區協調可以立即動手改善的空間,並擬定施工計畫與社區進行討論 n6/18 第八次工作坊─動手工作坊:帶領學生進行(老人聚會所重新油漆並製作木製長椅、社區斑駁牆面粉刷、荒廢花圃整理與重新栽植、增設路旁休憩座椅與花圃)改善工程 | |||||||||||||||||||||||||||||||
反省 | 2/15-6/23 | 1、每週進行小組討論 2、6/18 進行期末檢討討論會 | |||||||||||||||||||||||||||||||
慶賀 | 6/18 | 6/18 第八次工作坊─動手工作坊完工日與村民的聚餐與心得交流 | |||||||||||||||||||||||||||||||
六、合作機構 | |||||||||||||||||||||||||||||||||
服務對象:霄裡里金城社區 ,服務人數 200 人 | |||||||||||||||||||||||||||||||||
七、評量方式 | |||||||||||||||||||||||||||||||||
*團隊合作中的付出與討論成績將以老師的平時時成績以及同學的互平表成績為依據。 *設計ㄧ、設計二的分項成績:調查分析能力、與服務對象的溝通互動、基礎繪圖表達與空間掌握能力、設計成果,將以團體表現作為主要評分依據,另依個人表現微調成績 | |||||||||||||||||||||||||||||||||
八、如對上述課程有疑問者,可諮詢下列人員 | |||||||||||||||||||||||||||||||||
張華蓀 | |||||||||||||||||||||||||||||||||
九、備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