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環境調查實習(一) | ||||||||||||||||||||||||||||||||||||||
課程代碼 | LA114A | 學分數 | 1 | 教師授課鐘點數 | 1/1/1/1/1 | ||||||||||||||||||||||||||||||||||
授課教師 | 劉為光、朱百鏡、連振佑、黃啟東、陳信甫 | 開課系級 | 景觀一年級 | 必/選修 | 必修 | ||||||||||||||||||||||||||||||||||
1 | 服務類別 (可複選) | □教育輔導 □資訊科技 □創意設計 ■社區營造 □行銷推廣 ■社會服務 □國際關懷 □文化典藏 ■環境保護 □其他 _____ | |||||||||||||||||||||||||||||||||||||
2 | 計畫緣由 (服務方案需求評估等內容) | 與在地鏈結藉由課程將學生帶入校園周邊的社區生活,走入社區進行社區的環境調查,包括水文、動植物、生活空間、農業地景以及人文歷史的多元文化調查,進行在地基礎調查的資源盤點,實地的環境觀察、體驗以及人文交流的訪談,透過基地的環境分析、空間調查和訪談紀錄,進而了解霄里社區整體的農業地景和生活的空間模式。 | |||||||||||||||||||||||||||||||||||||
3 | 計畫目標 | 結合環境體驗、環境調查實習、藝術與空間和台灣本土植物多次探訪霄里社區進行田野調查,並於回校後進行資料整理及心得報告分享。學生藉由實際的觀察分析以及居民的交流互動,匯集了相關的資料,也綜合調查到的資料做盤點分析整合,以及還有缺失或尚未調查到的資訊加以整理彙整,並進行各小組的分組作業進入基地分析階段,讓學生將匯集到的資料mapping到大圖上,促使學生更加了解整體環境地景的樣貌、故事和連結關係。 | |||||||||||||||||||||||||||||||||||||
4 | 合作機構 | 接受服務之組織或社區名稱:霄里社區 | |||||||||||||||||||||||||||||||||||||
服務對象:霄里社區,服務人數:2,490人(非修課人數) | |||||||||||||||||||||||||||||||||||||||
5 | 課程目標 | 設計學習的第一步驟就是對環境的感知能力,因此環境體驗課程目標就在: 1. 開放自我感官的認知,提升感官的敏感度。 2. 透過感官認知環境,內化經驗形成感官尺度。 3. 創造環境感知媒介,交互運用不同感官機能體驗相同環境向度。 4. 練習綜合呈現感知環境,並運用知性方式表達環境狀態。 5. 練習常用測度工具,與表達理性環境數值。 6. 環境資訊取得方法與練習。 | |||||||||||||||||||||||||||||||||||||
6 | 服務方案實做形式與內容 (請以「週」為單位,介紹18週上課內容) |
| |||||||||||||||||||||||||||||||||||||
7 | 服務學習 總時數 | 課程總時數:108時 學生實際服務時數:40時 | |||||||||||||||||||||||||||||||||||||
學生團隊數:共8組;共60人 接受服務總人次:2,490*3 (服務人數*次數) | |||||||||||||||||||||||||||||||||||||||
8 | 預期學生專業成長描述 | 1. 服務學習-建立全人發展,鼓勵知識分享 2. 移地教學-由真實生活中學習 3. 生活體驗-建立環境觀察能力 4. 自我成長-培養團隊合作 | |||||||||||||||||||||||||||||||||||||
9 | 受服務對象之預期獲益 | 提供霄里社區地景環境分析資料以便讓霄里社區的民眾能長期就近累積在地觀察紀錄,逐步讓社區自主累積在地知識、發掘問題、機會與變化,提升在地居民對環境的敏感度與了解,並發展出相關的導覽能量以及更好的地景經營能力。 透過自然與人文環境之改善,以生態和人文的微旅行帶動在地農業轉型為更生態友善的農耕方式、增加農產和相關文創的收入以支持在地居民的生活,讓在地農村和聚落能安居樂業過得更好。 | |||||||||||||||||||||||||||||||||||||
10 | 評分標準 (請納入服務方案考評方式) | 1. 服務表現60% 2. 成果報告30% 3. 其他10% | |||||||||||||||||||||||||||||||||||||
11 | 課程網站 | http://cycula2004.wix.com/cycul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