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慶榮老師
資訊管理學系
簡單的事做到最好,默默做總有好事會發生,這是督促自己持續服務學習課程和計畫的動力。這兩年全球疫情嚴峻,許多經濟和生活形態也受到影響隨之改變,但是育幼院的小朋友在學習上就需要更多的幫忙。教與學變成遠距之後,線上的陪伴和課業輔導就顯得更為重要。筆者連續11年執行教育部數位學伴計畫和育幼院孩童課業線上輔導,帶領同學透過雲端平台,以一對一線上教學的方式大手牽小手,協助偏鄉和育幼院的孩子,以生命陪伴生命,和他們一起成長。疫情期間,讓孩子除了學校課程之外,多了大學伴的線上陪伴,不管是在功課還是心靈,都能同時獲得滿足。
這幾年開設雲端計算導論和雲端服務等服務學習課程,結合通識課程創意思解和進階創意思解,以主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為基礎的問題解決方法,精進線上教學的技巧,教會同學能製作小學伴喜歡的簡報,進而提升學習效能。疫情緩和時去到偏鄉學校和育幼院,小朋友一進門就對著你喊,我認得你們,老師和大哥哥、大姊姊從電腦螢幕走出來了。去到偏鄉學校和育幼院常會聽到為什麼那位老師沒有來?為什麼那位大哥哥沒來?為什麼那位大姐姐沒有來?我們很想繼續上他們的課喔!內心的感動不可言喻,會深深覺得平常做的事真的太有意義了。
教育部這幾年非常重視運算思維和程式教育,同學們除了在課程學習這些專業知識,也能將這些知識透過服務學習的方式教會小朋友,從服務中真正學習到技能,而且能靈活運用,真正深入到骨子裡。服務的精神也是,從服務的過程中也能學習到專業技能,正是全人教育的真正體現。
葉俊麟老師
建築學系
很幸運也很高興有機會接觸到服務學習課程,開啟一段收獲滿滿之建築學習旅程。建築史學家對於「建築」常見的描述是:「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生活的容器、是文化的具體反映…」,回想初衷是帶領同學實際走訪建築現場,用身體感知體驗空間,若能用自身專業為空間略盡綿薄之力的話則更有意義,因此選擇「老屋廟宇」作為服務學習對象,廟宇或教堂本身就是一座民間博物館,蘊藏著豐富的傳統工藝與文物寶藏,然而老屋無疑是垂垂老矣的長者,歲月風霜刻畫在容顏上,她們雖不能言語,是故團隊試著藉由測繪調研等方式,留下隻字片語或圖說,紀錄屬於她們的歷史。
誠摯感謝平鎮山仔頂陳家老屋、中壢黃氏明德居、中壢仁海宮、汐止拱北殿,提供中原師生服務學習的場域,承受不厭其煩的叼擾,你們是陪伴同學成長茁壯的沃土。感謝服務學習中心提供的教學平台,旅程中難免遇到挫折,感恩昱如、永富等夥伴的協助支援與鼓勵,也期待新旅程的並肩同行與加油扶持。
卓綵倫老師
資訊管理學系
卓綵倫老師自108學年度開始至今,持續於「管理學」課程結合服務學習活動,讓學生了解NPO運作,練習規劃、組織、領導、協調、控制等管理技巧。
在指導學生參與全人關懷獎競賽,至今三個年度108、109、110皆有學生獲獎。服務學習課程讓學生可以做中學,也落實「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這樣帶出來的學生,會去對這個世界給予「愛」跟「關懷」,讓生命影響生命,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而演講方面,自聽眾角色轉成講者角色;感受其他教師對服務學習的熱忱,也把自己的經驗分享出去,真的是受益良多。
如何帶領學生進行服務學習!即使已有服務學習的教學經驗,但隨著疫情的狀況,仍要跟著做彈性的調整。期望課程都能順利進行,讓學生能對這個世界產生正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