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藍天下飛出校園的孩子」書中,描述母親認為,對有些孩子來說,離開學校,可以學到更多,整個世界都是教室,以及「帶孩子走出教室」由師範學院的學生透過自己設計課程,並試著將新課程和國小學童溝通的歷程。看了兩本書,開啟我們想要打破傳統的決心 我們想以不同的形式來做畢業專題,我們以「微笑」為主軸,蒐集各個不同家庭的微笑。我們將持著服務的熱誠來幫助這些特殊家庭再次展現他們耀眼的笑容。我們藉由各種管道尋找家庭,藉著訪談了解需求,和家人一同設定想要從事的休閒活動,並與特教專業接上軌,在遊玩中設定目標帶孩子認識新事物,並藉由這次經驗,讓家人在往後也能帶著孩子走出戶外,和孩子在遊玩中獲得笑容。 目標: 讓身心障礙者的家庭可以重新找回更多的微笑。我們以休閒活動為主,分為三個階段工作,完成六項具體目標, 1. 階段一:老師為主導者,與家長的關係為「引導」,引導家長去嘗試與孩子遊戲互動;與孩子的關係主要是藉由持續的評估與觀察,讓教師能以本身專業去提供家長意見與回饋。家長為嘗試去不同學習模式,較為被動的角色,對教師是學習如何和孩子進行遊戲;對孩子的關係則是期待孩子會有什麼不同的表現顯現。孩子在這階段的角色是接受新的學習模式,和教師的關聯是行為表現;對家長則是增進親密關係。 2. 階段二:教師在此階段是教學者,教導家長如何和孩子進行活動。教師對家長則轉成指導的角色,教師只會在一旁協助,不加入活動;教師對孩子的關係是由觀察評估的結果來設計活動讓孩子參與。家長轉為主動,主導權轉移至家長;對孩子則轉成挑戰主導整個活動進行;教師是提供建議;對家長是培養親密關係 3. 階段三:教師對學生轉成諮詢角色;教師對孩子角色是記錄他的行為表現。家長的角色是對活動的持續力。對教師的角色到第三階段則是要精熟整個活動流程;對孩子則是從活動中看到孩子的成長。孩子能主動要求家長進行活動。孩子對教師是給予回饋。對家長則繼續培養親密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