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式設計跨校工作坊

課程名稱

參與式設計跨校工作坊

課程代碼

LA426L

LA426T

學分數

2

教師授課鐘點數

2

授課教師

連振佑

開課系級

景觀四

景觀碩二

必/選修

選修

1

服務類別

(可複選)

□教育輔導 □資訊科技 □創意設計 ■社區營造 □行銷推廣

■社會服務 ■國際關懷 □文化典藏 □環境保護 □其他 _____

2

計畫緣由

(服務方案需求評估等內容)

「參與式設計跨校工作坊」課程除了課程講授學理,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至實際空間場域實作練習部分,預計帶領學生以桃園市桃園火車站周邊範圍為探討區域,以移工生活地景為主題;將基地內的問題(problem)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礎(base),透過使用者參與的過程,學習(learn)並探討參與式設計的理念,看見真實,看見改變,進而回歸自身的反思與專業的反省。

3

計畫目標

1.  透過跨校實地操作進行之參與式設計工作坊,落實《社區營造與民眾參與》理論與方法。

2.  經由與跨校、當地師生、當地民眾之互動學習,認識多元文化與專業角色之關係。

3.  藉由跨校跨界當地實際議題之操作,以PBL作為專業學習的重點範疇,並與《社區營造與民眾參與》具體接軌為深碗課程。

4.  與在地社區真實互動,探討跨界跨校「服務-學習」合作教學的實踐心得。

5.  整合個人主體學習所得,融入景觀設計整合領域,發掘在地真實議題,並與跨界視野對話。

4

合作機構

 接受服務之組織或社區名稱:望見書間 

 服務對象:桃園移工,服務人數:100人(非修課人數)

5

課程目標

1.  通過相關專業者及講師培育環境營造專業知能力,並通過實際操作的空間規劃案例,培養學生能將專業知識融會貫通,統合成完整的知識。

2.  通過聯合開設工作坊,與在地NGO組織接觸瞭解,整合雙方資源,培養學生能夠尋求外在資源,以面對新情境,設計溝通與表達之能力。

3.  通過實際開辦的工作坊與相關利益者進行接觸, 從實際操作的層面來培養學生能從工作或生活中累積的經驗中再學習能力,以及環境規劃與設計之實踐能力。

4.  通過多方合作的形式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及整合協調能力,也希望通過實際的操作過程,能夠使得學生在與他人交談時,對方能瞭解自身所要傳達的訊息,營造更加良好的團隊配合結果。

6

服務方案實做形式與內容

(請以「週」為單位,介紹18週上課內容)

週次

服務學習階段

說              明

1

準備

課程介紹、跨文化參與式設計介紹

2

準備

課程介紹、跨文化參與式設計介紹

3

準備/行動

基地勘查(分組自行行動)、拜訪SEAMi望見書間、桃托邦導覽桃園舊城(桃)

4

(課堂講授)

OneForty經驗介紹、分組案例與資料彙整報告與討論

5

(課堂講授)

OneForty經驗介紹、分組案例與資料彙整報告與討論

6

(課堂講授)

OneForty經驗介紹、分組案例與資料彙整報告與討論

7

服務/行動

加入南風市集活動舉辦參與式設計工作坊(分組工作)

8

(課堂講授)

專題演講

9

(課堂講授)

專題演講

10

服務/行動

質料整理與收集、分組討論

11

服務/行動

質料整理與收集、分組討論

12

服務/行動

質料整理與收集、分組討論

13

服務/行動

移工生活地景調查工作報告

14

服務/行動

移工生活地景調査總結

15

(課堂講授)

提案初歩簡報

16

服務/行動

提案發展

17

反思/檢討

綜合討論/分組報告

18

慶賀/成果發表

成果發表

7

服務學習

總時數

課程總時數:     36  

學生實際服務時數: 24 

學生團隊數:共   4   組;共   20  

接受服務總人次:  500  (受服務人數*次數)

8

預期學生專業成長描述

1.  熟悉參與式設計工作坊的舉辦的技巧。

2.  認識移工生活地景,增加同學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動,提升對國際議題的關懷。

3.  掌握桃園車站周邊發展趨勢,針對未來都市發展提出願景提案。

4.  學習團隊合作、跟社區居民討論環境改造的經驗。

9

受服務對象之預期獲益

1.  因為同學進入擾動區域,使得移工能夠提升自我認同感。

2.  結合同學的討論工作坊,使得移工能夠提升在地認同感。

10

評分標準

(請納入服務方案考評方式)

1.  跟社區居民討論的投入程度與獲得資料的整理完整度35%

2.  成果報告書35%

3.  上課暨服務學習心得感想15%

4.  上課參與度10%

11

課程網站

http://cycula2004.wix.com/cycula

Clos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