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學

教育行政學

一、課程基本資訊

上課班級

教育研究所行政組碩士班

上課時間

週二13:10~16:00

課程代碼

TA122T

Office Hour

週二10:00 – 12:00, 週三14:00 – 16:00,

授課老師

簡 玉 敏 助理教授

中壢市中北路200號 全人村 522

電話:(03)2656815

E-mail: aminchien@hotmail.com

行政助理

工讀生(借用上課所需材料及器材,如投影機、錄音機、錄影機等)

電話:(03)2656803

二、課程目標

本課程主要在讓學生了解教育行政學相關的理論與實務。理論部份包含教育行政學理論與其發展、教育行政體系之個人與結構、權力政治與氣氛、溝通與領導;而實務部分則包括國內外教育行政制度、學校制度與分流設計、教育視導與評鑑、教育效能與倫理。期望透過課堂討論、分組活動、觀察研究、實務探討以及專題研究,學生能熟悉學校教育行政的學理基礎、教育行政的實務、教育制度的理念以及其落實。學生除了對教育行政專題有更一步了解,也能分析我國教育行政與制度的利弊得失,並思考現行教育行政與制度對於教育人員的啟發。

 

三、課程進度

上課日

課程單元目標及內容

1

2013/09/17

課程導引、班級教與學願景建構、服務學習與教育行政學導論

2

2013/09/24

教育行政理論的發展

秦夢群(2011)。教育行政導論。教育行政學: 理論與模式,1-40頁。台北:五南。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理論的發展。教育行政學,27-46頁。台北:高等教育。

3

2013/10/01

教育行政之社會系統理論

黃宗顯(2003)。學校即社會系統。教育行政學,1-46頁。高雄:復文。

陳偉仁、黃楷茹、陳美芳(2013)。學校學習支援系統中差異化教學的實施。

教育研究月刊, 233,5-20。

4

2013/10/08

專題演講-教師社群運用差異化教學提升國小學童閱讀能力

5

2013/10/15

多元文化教育與領導

*劉美慧(2005)。多元文化教育在台灣成就了甚麼? 北縣教育,51,30-36。

*多元文化電影欣賞—The Helper (姐妹)

6

2013/10/22

教育行政組織結構、服務學習心得與反思(一)

簡玉敏(2003)。學校結構。教育行政學,97-152頁。高雄:復文。

林明地(2004)。學校組織長久存在的困境。教育行政研究手冊,445-474頁。台北:心理。

7

2013/10/29

教育組織與個人

江芳盛(2003)。學校的個人。教育行政學,153-218頁。高雄:復文。

    秦夢群(2011)。動機理論。教育行政學: 理論與模式,299-332頁。台北:五南。

8

2013/11/05

教育組織文化與氣氛

湯堯(2003)。學校文化與學校氣氛。教育行政學,219-270頁。高雄:復文。

Deal, T. E., & Peterson, K. (1999). Pathways to successful future. Shaping school culture, 101-116. New York, NY: Jossey-Bass.

9

2013/11/12

權力與政治

黃宗顯、湯堯、林明地(2003)。學校的權力與政治學。教育行政學,271-318頁。高雄:復文。

秦夢群(2011)。組織權力與衝突。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模式,213-250頁。台北:五南。

10

2013/11/19

(期中考) 服務學習心得與反思(二)

11

2013/11/26

教育行政決定與溝通

謝文豪(2003)。學校作決定。教育行政學,393-446頁。高雄:復文。

張明輝、林純雯(2003)。學校溝通。教育行政學,447-490頁。高雄:復文。

12

2013/12/03

教育行政領導與教育效能

秦夢群(2011)。教育領導理論。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模式,333-410頁。台北:五南。

王如哲、王瑞壎(2003)。教育效能與品質。教育行政學,359-392頁。高雄:復文。

13

2013/12/10

教育行政制度與學校制度

    秦夢群(2011)。教育行政制度與組織。教育行政學:實務與應用,1-66頁。台北:五南。

秦夢群(2011)。學校制度與分流設計。教育行政學:實務與應用,67-122頁。台北:五南。

14

2013/12/17

教育行政視導與評鑑

夢群群(2011)。教育行政視導。教育行政學:實務與應用,329-370頁。台北:五南。

秦夢群(2011)。教育評鑑。教育行政學:實務與應用,359-406頁。台北:五南。

15

2013/12/24

服務學習心得與反思(三)

16

2014/12/31

服務學習心得與反思(四)

17

2014/01/07

教育行政專題研究報告

服務學習檔案分享

18

2014/01/14

(期末考)

 

四、學生的個別需要

本課堂希望能照顧各類學生,如有個別需要以便協助課程學習,請與我個別聯繫

六、課程要求

1.上課前完成每週所指定的閱讀與作業。

2.積極參與課堂與議題討論。

3.小組活動強調成員之間的分工合作以完成所指定的作業或報告,因此每位成員都需公平地分擔小組須完成的工作。

4.請如期繳交各項作業。

七、學習評分標準

1.  出席與課程參與20%

本課程的設計著重在課堂上的參與討論、導讀後的問題思考與討論以及其他各型態的合作學習,因此學生需於課前預習、上課分享個人想法並交流問題思考,從個人不同專業訓練與背景出發而提出多元的看法,以便對班上討論有所  貢獻。

2. 課程導讀20%

同學們每週輪流導讀所指定閱讀的章節,導讀大綱需包含(1)引起動機之開場活動(1)導讀文章的摘要內容、(2)比較此篇內容與另外一篇主題類似之國內外期刊論文、(3)歸納所學並說明如何所學到之理論與概念實際應用到學校、(4)提出三個思考問題(需包含理論於實務),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導讀者再做最後的回應與總結,導讀時間30分鐘,議題討論時間20分鐘。

 

3. 專題研究報告30%

期末專題研究依據本課程所探討之議題,如:校長領導、教育制度、教育評鑑、教育視導、教育分流、教育改革、十二年國民教育、教學領導與差異化教學、學校組織結構、組織文化、行政溝通與衝突、學校微觀政治行為、校長多元文化領導、變革領導、組織變革、教師多元文化素養、學校行政與教師會、家長會之互動、關懷領導、道德領導、轉型領導……等議題,同學可擇一主題進行深入探究與分析。專題研究除文獻探討之外、還可結合問卷調查、個別或焦點訪談、參與觀察等方式,分析實際所蒐集到的資料,最後歸納討論之。論文最後需附上參考文獻(中英文至少共20筆),書面報告以不超過8頁為限。

 

4. 服務學習心得與反思-新移民親子多元文化30%

服務方案: 安排學生與新移民媽媽或子女一對一之個別服務,學生透過親身服務與個別體驗,可以更了解新移民媽媽與子女的文化適應與學習現況。每週1-2小時定期和新移民子女進行服務學習,服務內容與方式不拘,視新移民子女的需要,共同協商討論而訂定。學生可於服務學習過程中,訪談新移民媽媽,以了解其跨國婚姻與生活適應情形,以及觀察親子互動與輔導孩子學校適應的想法與挑戰。也可藉由與新移民子女之輔導與互動,了解其人格發展與生活與學習適應情形。

服務目的:

(1).經由對國民中小學學校新移民媽媽與子女的服務,了解新移民媽媽之跨國婚姻與生活適應、教養觀念與親子互動情形;也了解學生背景、自我概念、文化認同、學校生活與學習適應等發展情形。

(2).透過與新移民媽媽與子女的服務,能檢視個人的多元文化教育的迷思以及刻板印象。

(3).經過服務學習之後,能了解、接納、尊重、欣賞新移民媽媽與子女之文化,以培養多元文化教育之素養。

(4).學生能從服務學習中找到個人價值,也能透過服務學習體認到個人所肩負的社會責任。

Clos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