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景觀設計(二) | ||||||||||||||||||||||||
課程代碼 | LS102A | 學分數 | 3 | 教師授課鐘點數 | 1/1/1/1/1/1/1/1 | ||||||||||||||||||||
授課教師 | 吳振廷, 黃瑋庭, 賴譽祥, 邱意婷, 蘇映塵, 阮馨儀 游仁君, 陳伯鈞 | 開課系級 | 地景一 | 必/選修 | 必 | ||||||||||||||||||||
1 | 服務類別 (可複選) | □教育輔導 □資訊科技 ■創意設計 ■社區營造 □行銷推廣 ■社會服務 □國際關懷 □文化典藏 ■環境保護 □其他 _____ | |||||||||||||||||||||||
2 | 服務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可複選) | □1:消除貧窮 □2:終結飢餓 □3:良好健康與福祉 □4:優質教育 □5:性別平等 □6:淨水及衛生 □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 ■8:就業與經濟成長 □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 □10:減少不平等 ■11:永續城鄉 ■12:責任消費及生產 □13:氣候行動 □14:永續海洋與保育 □15:陸域生態 □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SDGs內容請參考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網站:https://goo.gl/J8nwqq) | |||||||||||||||||||||||
3 | 計畫緣由 (服務方案需求評估等內容) | 過去本課程都是帶領全班60人就一個社區或地點進行參與式設計服務,但由於學生人數眾多,一方面會有人力閒置(部分同學可能偷懶)的狀況,二方面也造成社區的接待壓力。因此今年將同學分為三組,每組由兩位老師指導20位學生進行參與式設計服務。希望能因此提升服務品質與學生學習效果。
本次合作的場域為中原大學校園及龍潭國小,議題分別為校園水環境營造及校園圍牆營造。希望學生有新的探索並持續蒐集居民意見,產生更多的連結與更廣的環境關照, 以逐步進入改造的實質作為。本系當然義不容辭願意帶領學生持續在社區耕耘。
| |||||||||||||||||||||||
4 | 計畫目標 | (1)促成自身反省與生命成長的服務學習 環境專業的服務學習進行方式甚多,皆不外乎以「社區環境」為基礎,以「社區居民」為對象,以不同的工具為媒介,讓居民「看見」:看見社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看見記憶、印象與想像,看見不同社群的需求,更看見居民自身參與於公共事務。同時,同學也在過程中看見自身的反省與生命的成長。 (2)為社區留下生活與空間經驗的紀錄,經由參與式設計為社區培力,並改善社區空間。 | |||||||||||||||||||||||
5 | 合作機構 | 接受服務之組織或社區名稱:大溪南興里/中原國小(暫定) 服務對象: 中原大學及龍潭國小(暫定) ,服務人數: 900 人(非修課人數) | |||||||||||||||||||||||
6 | 課程目標 | 大一下是啟蒙的開始,我們將正式進入景觀專業! ㄧ下設計課的目標在於讓學生了解「參與式設計」的理念、並經由大樹教室以及下鄉服務設計的實做過程熟悉參與式設計的過程、方法,學習與使用者以及同儕進行對話討論,並以空間設計回應使用者的需求以及不同面向的設計考量,進而從事「場所的塑造」(place-making)。
| |||||||||||||||||||||||
7 | 服務方案實做形式與內容 (請以「週」為單位,介紹18週上課內容) |
(請自行增列) | |||||||||||||||||||||||
8 | 服務學習 總時數 | 課程總時數:144時 學生實際服務時數:70時 | |||||||||||||||||||||||
|
| 學生團隊數:共 8 組;共 60 人 接受服務總人次: 500人*2次=1000人次 (受服務人數*次數) |
| ||||||||||||||||||||||
9 | 預期學生專業成長描述 | (1)了解參與式設計的意義、過程與方法 (2)具有體驗、觀察、分析空間與使用者活動的能力 (3)能準備引發討論之圖面、模型 (4)具有引發注意、討論的能力 (5)團隊合作的能力 | |||||||||||||||||||||||
10 | 受服務對象之預期獲益 | (1)提供校園與社區空間與活動使用的基本調查與分析資料 (2)帶動使用者對其學習或生活空間的討論、促發解決問題的設計思考與方案 | |||||||||||||||||||||||
11 | 評分標準 (請納入服務方案考評方式) |
*團隊合作中的付出與討論成績將以老師的平時時成績以及同學的互評表成績為依據。 | |||||||||||||||||||||||
12 | 課程網站 | http://cycula2004.wix.com/cycul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