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物聯網大數據智慧機器人創意電子設計(二) | ||||||||||||||||||||
課程代碼 | EL403D | 學分數 | 2 | 教師授課鐘點數 | 2 | ||||||||||||||||
授課教師 | 陳世綸 | 開課系級 | 電子二甲 | 必/選修 | 選修 | ||||||||||||||||
1 | 服務類別 (可複選) | □教育輔導 ■資訊科技 ■創意設計 □社區營造 □行銷推廣 ■社會服務 □國際關懷 □文化典藏 ■環境保護 □其他 _____ | |||||||||||||||||||
2 | 計畫緣由 (服務方案需求評估等內容) | 本校室設系黃慶輝老師、土木系鄧志浩老師和電子系陳世綸老師曾經進行三系課程上的共備、共授與實作的跨領域合作,製作桃園埤塘的局部實體模型,藉以呈現出「埤塘物聯網」的設計概念,模擬極端氣候之下,透過自動感知器、互聯網絡串聯與生態工程技術探討埤塘治理與防災的可能性。有鑑於實體模型的實作成果確實可行,三系的師生將會在課程上繼續進行跨領域實作,接下來要在真實的場域進一步的實踐設計概念,與具有生物多樣性水域的「和平濕地生態農場」共同合作(參閱附件),為極端氣候之下的桃園埤塘治理策略貢獻心力。 | |||||||||||||||||||
3 | 計畫目標 | 本計畫的目標是在和平濕地生態農場的「生活汙水淨化池」(參閱附件)進行水質與水位的偵測,自動控制達到淨化標準的水源流向,並且建構即時的同步呈現實體模型,以及電腦視覺化圖形,理解系統的真實運作狀態。三系個別的主要工作分配如下: 1.土木系:基地尺寸的丈量、現地生態環境的深入調查、生態監測以及評估報告。 2.室設系:現場基地模型設計與製作、現場電子設備防水盒子設計與製作、水位與水質的資訊視覺化設計。 3.電子系:水質水位即時同步系統、水質水位智能偵測系統、現地安裝智能偵測系統。 | |||||||||||||||||||
4 | 合作機構 | 接受服務之組織或社區名稱:和平濕地生態農場 | |||||||||||||||||||
服務對象:參訪農場的遊客,服務人數: 300 人(非修課人數) | |||||||||||||||||||||
5 | 課程目標 | 建議對象: 本課程為實作課程,無固定上課時間與測驗,上課方式採用分組同學與授課教師約時間討論。 | |||||||||||||||||||
6 | 服務方案實做形式與內容 (請以「週」為單位,介紹18週上課內容) |
(請自行增列) | |||||||||||||||||||
7 | 服務學習 總時數 | 課程總時數: 36 時 學生實際服務時數: 24 時 | |||||||||||||||||||
學生團隊數:共 3 組;共 12 人 接受服務總人次: 10*30=300 (受服務人數*次數) | |||||||||||||||||||||
8 | 預期學生專業成長描述 | 1.實際的教學現場: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將教學場地移到社區,透過實地調查,理解社區的真實需求,進而提出可行的設計服務方案,並且實作設計。 2.學生的個人成長:課程內容能夠打開學生的眼界,深入社區理解真實的水資源問題,以同理心關懷環境。 3.服務對象的獲益:以生態農場參訪者為推廣對象,提供優質的水資源監測設施,推廣「埤塘物聯網」的埤塘治理理念。 4.與社會脈動同步的專業知識:將專業知識導入服務的社區,並且經由與社區合作的過程獲得回饋,形成以解決社會問題導向的專業知識。 | |||||||||||||||||||
9 | 受服務對象之預期獲益 | 1.視覺化的水資源訊息 透過整合基地環境、生態特質與水資源的相關資訊,以視覺化的實體模型與電腦圖形呈現,建構出易於理解的系統架構。 2.進階的生態課程 有別於傳統的口頭解說形式,搭配先進的監測技術與視覺化的呈現系統,提升生態課程內容的品質。 3.水資源特色的推廣 參訪生態農場的民眾更加容易理解水資源的各類訊息,有助於推廣桃園水資源環境的特色,吸引更多民眾的參與。 | |||||||||||||||||||
10 | 評分標準 (請納入服務方案考評方式) | 田野調查10%、規劃設計20%、服務實作60%以及出席率10%。 | |||||||||||||||||||
11 | 課程網站 | FB:111-2埤塘物聯網服務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