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進階規劃與設計(二)

課程代碼

LS502R

學分數

4

教師授課鐘點數

4

授課教師

王光宇、吳振廷

開課系級

地景碩一

必/選修

1

服務類別

(可複選)

□教育輔導 □資訊科技■創意設計 ■社區營造 ■行銷推廣

□社會服務 □國際關懷 □文化典藏 ■環境保護 □其他 _____

2

服務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可複選)

□1:消除貧窮 □2:終結飢餓 □3:良好健康與福祉 □4:優質教育

□5:性別平等 □6:淨水及衛生 □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 ■8:就業與經濟成長   □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 □10:減少不平等 ■11:永續城鄉

■12:責任消費及生產 □13:氣候行動 □14:永續海洋與保育 □15:陸域生態  □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SDGs內容請參考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網站:https://goo.gl/J8nwqq)

3

計畫緣由

(服務方案需求評估等內容)

1.      地景系碩士學生畢業後將投入地景規劃、設計、經營相關專業技術服務,在校期間透過「服務學習」課程之安排與進行,一方面理解當前新的社會經濟發展情勢下的環境議題及環境價值觀念,一方面參與「地景經營」的計劃與行動,學習如何在地景理論及跨領域合作的導向發展的設計方法。

2.      本課程主軸為關心土地與協助地方青年推動「地景經營」。本課程將安排到宜蘭壯圍 (國發會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進行深度體驗,透過工作坊進行一系列產業環境調查、議題指認、設計方案提出,讓同學認知到「專業」、「服務」與「學習」相結合的重要性,並且在地景治理的理論脈絡中,推動學生、學校、政府與地方產業的互惠發展。

4

計畫目標

景觀/地景的概念與景觀/地景專業發展隨著社會、經濟、文化以及各種新興環境議題與環境價值觀念而持續演變。過去的專業認知,包括概念上或方法知識上可能已不足以充分回應當前新的社會經濟發展情勢下的需求。有鑒於此,當前有必要從學校開始長期培養具新視野與跨領域思維的地景專業人才,以議題為導向的課程設計,提供新的跨領域以及實踐操作為基礎的學習經驗,目的在激發同學們在景觀/地景概念上可以跳脫既有框架,並且在如何回應新的地景需求上能夠探索嶄新的觀念,以便未來景觀/地景專業能夠開創新的專業向度。

 

本計畫目標與宜蘭壯圍18島青年培力工作站合作,構思地景經營的方案,鼓舞更多居民或返鄉青年共創。至少協助地方三項主題提案。

5

合作機構

 接受服務之組織或社區名稱: 宜蘭壯圍        

 服務對象:   壯圍18    ,服務人數:    60   人(非修課人數)

6

課程目標

本課程回應到SDGs永續發展指標,操作上將地景的相關知識、實踐方法進行理論化,並從個案引導學生實踐,回饋到行動方案。在場域與宜蘭壯圍18島進行合作,經由真實的參與及互動,學習到地景經營的手法。

7

服務方案實做形式與內容

(請以「週」為單位,介紹18週上課內容)

週次

服務學習階段

說              明

1

準備

課程介紹

2

準備

理論:閱讀地景的五個維度(一)

3

準備

理論:閱讀地景的五個維度(二)

4

準備

理論:閱讀地景的五個維度(三)

5

準備

宜蘭壯圍的地方DNA盤點

6

準備

宜蘭壯圍介紹/行前準備(社區地圖、社區互動工具等等)

7

服務/行動

校外學習,宜蘭壯圍深度體驗

8

服務/行動

校外學習,宜蘭壯圍深度體驗

9

反思/檢討

校外學習經驗分享與檢討

10

 

(期中考)

11

準備

地景經營工作坊(一)

12

準備

地景經營工作坊(二)

13

準備

地景經營工作坊(三)

14

服務/行動

校外學習,宜蘭壯圍深度體驗

15

服務/行動

小組作業

16

服務/行動

小組作業

17

反思/檢討

地方創生經驗分享與檢討

18

慶賀

學期成果分享會

(請自行增列)

8

服務學習

總時數

課程總時數:      36   

學生實際服務時數: 8(小時)*7()=56 

學生團隊數:共  2 組;共  10 

接受服務總人次:  60*2=120人次   (受服務人數*次數)

9

預期學生專業成長描述

1.      培養地景經營的專業能力。

2.      建立地景經營的理論化能力。

3.      落實學校服務學習的理念。

4.      建立對參與式設計的觀念理解與實務應用技巧。

10

受服務對象之預期獲益

1.      協助地方進行地景環境體檢。

2.      透過參與進行地景的規劃與行動。

3.      協助地方發展願景與相關策略、計畫。

11

評分標準

(請納入服務方案考評方式)

出席佔20%

場域參與討論與方案設計課程參與討論佔50%

心得報告30%

12

課程網站

Clos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