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物聯網大數據智慧機器人創意電子設計(一) | ||||||||||||||||||||
課程代碼 | EL403D | 學分數 | 2 | 教師授課鐘點數 | 2 | ||||||||||||||||
授課教師 | 陳世綸 | 開課系級 | 電子二甲 | 必/選修 | 選修 | ||||||||||||||||
1 | 服務類別 (可複選) | □教育輔導 ■資訊科技 ■創意設計 ■社區營造 □行銷推廣 ■社會服務 □國際關懷 □文化典藏 ■環境保護 □其他 _____ | |||||||||||||||||||
2 | 計畫緣由 (服務方案需求評估等內容) | 近年來有感於大環境暖化的影響,氣候變化往極端加劇,水資源的使用問題也獲得了考驗。眾所周知濕地環境於生態系中占有重要角色,對於野生動植物更是賴以維生的棲地,根據統計濕地能夠為全球帶來約三分之二的魚蝦貝類產量。不僅如此,濕地於疏洪蓄水同樣具有重大影響,能夠調節水量達到防洪防旱之目的。 本課程由陳世綸老師與本校室設系黃慶輝老師、土木系鄧志浩老師與應外系張彣卉老師之專業課程進行跨領域合作帶領進行跨領域合作,透過共同授課將物聯網技術、地理數據測量與分析、以及生態工法等,三系之專業知識能力結合於溼地環境的實際應用,帶領學生除了基礎學科及系所專業課程的學習外,希望利用本課程延伸所學,進投入於生態保育中,透過應用知識力達成學以致用的目的,能夠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學習前瞻科技的同時也不忘回歸人本自然。 | |||||||||||||||||||
3 | 計畫目標 | 開設此課程希望藉由三系同學每周討論增進學生對於不同專業領域的認識,定期與服務機構交流,促進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多元視野打破既定框架,互相交流也能提高溝通與團隊合作技巧。同時,轉換教學場域至實地,能夠透過與社區交流的機會,深入理解社會問題強化實際應用能力,為學生提供一個互相學習的平台,本課程目標包含「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優質教育、淨水及衛生、永續城鄉、氣候行動、保育海洋生態等指標。 | |||||||||||||||||||
4 | 合作機構 | 接受服務之組織或社區名稱:桃園市大溪區南興社區 台灣濕地復育協會為依法設立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由國寶級水生植物專家吳聲昱老師結合國內有關濕地復育人士,以濕地淨化水質、濕地生態改善、濕地環境教育推廣等實際行動,復育台灣濕地環境為宗旨而成立的協會。 | |||||||||||||||||||
服務對象: 桃園市民 ,服務人數: 300 人(非修課人數) | |||||||||||||||||||||
5 | 課程目標 | *適合未來預計將進行研究所的大二同學已累積實作經歷。 *物聯網、大數據人與工智慧等相關特訓者尤佳。 本課程為實作課程,無固定上課時間與測驗,上課方式採用分組同學與授課教師約時間討論。 | |||||||||||||||||||
6 | 服務方案實做形式與內容 (請以「週」為單位,介紹18週上課內容) |
| |||||||||||||||||||
7 | 服務學習 總時數 | 課程總時數: 36 時 學生實際服務時數: 18 時 | |||||||||||||||||||
學生團隊數:共 2 組;共 15 人 接受服務總人次: 100*3 (受服務人數*次數) | |||||||||||||||||||||
8 | 預期學生專業成長描述 | 在進行課程學習之餘,學生會實際接觸到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並依此進行合乎需求的系統設計。藉由此方式,能夠讓學生學習到實務應用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 | |||||||||||||||||||
9 | 受服務對象之預期獲益 | 透過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夠為社區居民和合作對象提供科技化的新系統,將物聯網技術融入日常,能夠提供給使用者更便捷、智慧的生活體驗。我們的目標是將這項創新服務擴展至整個桃園市,從而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質,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 |||||||||||||||||||
10 | 評分標準 (請納入服務方案考評方式) | 服務學習30%、規劃設計20%、期末報告40%以及出席率10%。 | |||||||||||||||||||
11 | 課程網站 | https://i-learning.cycu.edu.tw/ |